中国正以高水平金融开放与高质量金融创新为双轮,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际竞争力跃升。
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,毕马威发布“以金融开放促创新,以金融创新助开放”专题报告。
报告显示,金融开放与创新呈现“动态互构”关系,当前要坚持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金融高水平开放,构建科技与场景驱动的金融创新循环。
报告发现,在本土企业“走出去”和外资企业“引进来”过程中,需要着力补齐金融服务短板,化解潜藏金融风险,将金融创新精准嵌入经济发展,以金融开放赋能产业升级和企业出海。
当前金融产品服务类型丰富,但针对中小企业、特定个人群体及各类新兴场景等,仍存在供给与需求错位。受限于金融知识与经验不足、时间精力有限等客观条件,部分群体往往难以在金融市场中自主选择适配自己的产品与服务。
报告建议,目前金融开放与创新可围绕多个重点场景展开。
一方面,对于“走出去”的中国企业而言,近年来,大量中小企业凭借其高附加值、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与服务迅速打入国际市场。在此背景下,应当将金融服务嵌入出海业务的具体场景,打通金融服务中的堵点、卡点。
围绕智能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,可建立跨境联投机制(如中德智能制造基金),提供跨境并购专项贷款,创新跨境知识产权融资等。
针对跨境电商,应当构建跨境电商综合金融服务体系,打造一站式跨境支付平台,嵌入跨境电商高频交易场景。基于实时交易数据提供订单质押融资服务,并叠加远期锁汇、货币期权等衍生工具对冲汇率波动风险。
为了更好地推动本土文化出海,也需构建文化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,打造文化企业金融赋能模式。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,推动电影、游戏等具有潜力项目的孵化。开展版权质押融资,基于版权价值评估体系,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。引入文化出口信用保险,针对海外政策、市场、汇率等风险,构建风险补偿机制。
另一方面,为了帮助外资企业更好的融入中国市场,从金融侧优化外资来华的营商环境,需要进行市场准入与资金融通创新,如跨境资金池升级、开通绿色债券优先通道、提供跨境融资服务等,同时打造外资企业金融服务体系,提供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。
与此同时,随着外资企业引进来,越来越多的外籍个人也选择来华发展。为了满足其来华的日常生活、购物消费、投资理财等需求,需要围绕便捷支付、消费金融、投资理财等方面,进一步完善外籍个人金融服务体系。